明确医疗器械分类,依据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》(2023版)确定产品类别:I类(低风险)、II类(中风险)、III类(高风险)。 注册路径核心步骤包括: 前期准备涵盖:制定符合GB系列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技术文档; 临床评价路径选择:豁免临床,列入《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》的产品(如部分II类);同品种比对,通过已有同类产品数据证明安全有效性(需提供对比分析报告);临床试验,高风险或无法豁免的III类器械(需NMPA批准后开展)。 注册检验,委托具有CMA/CNAS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产品检验,获取合格报告。 质量管理体系核查,建立符合《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》(GMP)的体系,III类器械需通过药监局现场检查。 提交注册申请 I类器械:仅需备案(市级药监局),无需技术审评。 II类/III类器械:向省级(II类)或国家药监局(III类)提交注册申请,含技术文档、临床数据等。 审评与审批 II类审评周期约60工作日,III类约90工作日(实际可能延长)。 创新医疗器械,符合《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》的产品可进入“绿色通道”,缩短审评时间。 进口器械注册,需提供原产国上市证明,且生产企业需通过中国GMP检查(或接受境外检查)。 常见风险与规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: 分类错误,导致重新提交,延误注册。建议提前申请分类界定。 临床数据不足,III类器械需严格设计临床试验方案。 体系核查缺陷,提前模拟检查,确保生产与质量体系合规。 法规依据: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》(2021修订版)、《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》。
|